种地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种地网 门户 食用菌栽培 银耳栽培技术 查看内容

春季银耳栽培技术

2020-9-13 03:11| 发布者: 种地网| 查看: 652| 评论: 0

摘要:   春季银耳栽培大多数是绿霉为害,也有部分根霉、毛霉污染,而链孢霉极少。绿霉、毛霉、根霉常发生在菌袋接种穴边,或接种后9-10天两穴菌圈接头时,在菌丝前端出现,也有在袋壁出现。绿霉也发生在子实体上。使耳 ...

  春季银耳栽培大多数是绿霉为害,也有部分根霉、毛霉污染,而链孢霉极少。绿霉、毛霉、根霉常发生在菌袋接种穴边,或接种后9-10天两穴菌圈接头时,在菌丝前端出现,也有在袋壁出现。绿霉也发生在子实体上。使耳片霉烂。链孢霉多发生在袋口扎缝隙。造成污染原因主要由于料袋灭菌不彻底,无菌操作不严,袋膜破孔,菌种不纯带染或环境污染受害等。
  一、避免杂菌污染
  1、净化菇房环境:经常清理环境卫生,并撒石灰粉消毒:房内栽培前严格消毒杀菌,杜绝污染源。
  2、精选原辅料:棉籽壳、麦麸要求无结块、无霉烂变质,并置于烈日曝晒杀菌,栽培袋事前检测质量。
  3、规范菌袋生产:培养料含水鼍掌握不超60%,装袋上灶时限不超6小时,防止料变酸。灭菌要求上100℃保持24小时,中途不降温。
  4、坚持无菌操作:接种室彻底消毒灭菌,选用合格消毒剂,可用超强型洁净精,每袋加水10-20千克,喷洒空间和架床、场地,然后用消毒盒每立方米不少于5克,灭菌时间1小时。接种要求过精酒灯火焰。
  5、菌种严格把关。精选菌种,春季银耳菌种要求香灰菌丝强些,避免接种后遇低温退灰影响长耳。抄菌注意按种箱消毒,运菌防止破瓶脱塞。
  6、污染袋处理:受杂菌危害的污染袋应区别处理:轻度污染采取套袋扎口,控制蔓延,再灭菌接种;重者破袋取料,加1-2%石灰拌匀,闷24小时后摊晒,用于下次再利用栽培。子实体被绿霉污染,应提前采收,并用Ph8石灰上液清液涂擦耳基,控制蔓延。
  二、消灭害虫
  1、菌蚊主要是小菌蚊。防治措施:经常清理环境卫生,撒石灰粉消毒;门窗安装纱网,网上定期喷除虫菊液或抑太宝2000倍液;房内安装黑光灯诱杀。盛发期农药限用低毒、低残留品种,如锐劲特3000倍液喷洒杀灭,也可点燃蚊香、或用卫生丸粉碎熏蒸杀灭。
  2、螨又叫菌虱,品种很多,常见有蒲螨和粉螨两种。防治办法:原料仓库要远离菇房,用前曝晒;四周环境要清除干净;菌袋开口前消毒,提前1天用73%克螨特3000倍液喷洒,再把室温调到20℃,关闭门窗进行空房彻底消毒,然后排除药残气味后,启开胶布;子实体生长前期发生螨害时,可用鲜烟叶平铺在菌袋旁,诱螨紧集叶上,然后取出用火烧死:也可用籽饼研成粉,微火炒至油香时出锅,撒在螨害处,诱集后取出沸水烫死。在不得己情况下可用20%双甲脒乳油1000-1500倍液喷洒杀灭。
  3、线虫防治办法:培养基灭菌要彻底,水源应检测,菇房事先严格消毒,喷水不宜过湿,并注意通风。若在菇房出现线虫,可用0。5%石灰水或1%食盐水,在阴凉天喷洒2-3次,并在菇房地面撒石灰粉消毒。长耳期可用1%冰醋酸或25%米醋溶液洒滴病斑。
  三、病害的防治
  银耳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,侵染性病害由病原菌引起,非侵染性病害,有的是生理性病变引起,有的是生产管理失控造成。
  1、白粉病
  又叫白腐病,病源菌为顶孢头霉。防治办法:加强菇房通风降湿,幼耳发生时可喷石灰硫磺合剂,并提前采收,用利刀连根刮除,耳基可涂抹4%石炭酸溶液,傍晚用50%霉腐剂粉剂烟熏。
  2、僵缩病
  病原菌茄镰孢霉。防治办法:原料曝晒,配料含水量不应过高60%;穴口揭布前用50%敌敌畏乳油1000倍喷洒杀菌;割膜扩穴后空间湿度不超80%;幼耳阶段发生时,可喷Ph8的石灰上清液,成耳期提前采收,并用5%石灰水浸泡清洗后再加工干制。
  3、黑蒂头
  防治办法;发菌培养不超28℃为好,适时开口割膜扩穴增氧,促进菌丝正常新陈代谢;幼耳阶段喷水宜少宜勤,不宜过量,防止耳基旁积水:同时注意通风换气。
  4、烂耳
  防治办法:防止培养基变酸,料袋灭菌后注意散热,发菌培养防止超温。长耳阶段控制23-25℃,及时通风,喷水适量,空间相对湿度85-95%之间。幼耳发现烂耳及时摘除、挖基,用石灰水涂擦后,再用100%甲基硫灵1000溶液喷洒控制;成耳霉烂提前柴收,并用25%福美双1500倍液涂沫,控制病原菌蔓延。

相关阅读

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|桂ICP备14001967号-1|耕种帮手机版|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|种地网

GMT+8, 2024-4-20 13:43 , Processed in 0.033270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