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地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
大棚杏早果丰产栽培技术

2021-5-13 17:49| 发布者: 种地网| 查看: 484| 评论: 0

摘要: 1 设施构造 设施为微拱式塑料薄膜日光温室,东西向、跨度8m,长度50m,后墙和两山墙采用土筑结构,后墙高2m,脊高3.3m,距后墙1.5m,架材为钢架加竹扦。棚膜用透光性好、聚水力低的聚氯乙烯无滴膜,膜间相压处 ...
杏树种植技术 


1  设施构造

设施为微拱式塑料薄膜日光温室,东西向、跨度8m,长度50m,后墙和两山墙采用土筑结构,后墙高2m,脊高3.3m,距后墙1.5m,架材为钢架加竹扦。棚膜用透光性好、聚水力低的聚氯乙烯无滴膜,膜间相压处留通风口,上覆手拉式草帘,后坡铺50cm的玉米秸,用土压实。

2  栽培密度与品种配置

所有苗木为一年生速成苗,砧木为普通砧,栽培密度为1 m×1.2 m,主栽品种为金太阳,授粉品种为凯特,其比例为5:1。定植前整地时,棚内施腐熟有机肥4 000kg,南北行向,挖条沟定植,每行栽7株果树苗木,共栽42行,苗木定植结束后先浇第一遍水,等水渗下后1~2 d再覆土起垄,定植后2~3 d定杆,杆高为40~50cm,南低北高,形成一定的高差。

3  扣棚时间

金太阳杏需热量为500 h左右,即在12月底扣棚即可。

4  温湿度调控

4.1  覆膜提高地温

扣棚前20~30 d进行树盘覆膜,可使地温保持较高水平,避免气温高或地温低给树体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,影响开花结果。这样可使扣棚的前期地温提高2℃~3℃。

4.2  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

金太阳杏各个生育期对温湿度的要求各不相同,具体生育期温湿度控制范围参考表1。

表1  大棚温室金太阳杏各个生育期适宜温度湿度表

4.3  逐渐升温

大棚升温要循序渐进,首先在白天只需拉起1/3草苫,然后再逐渐拉起1/2草苫,最后再全部拉起,整个过程需要持续7~10 d。以后各个生育期,白天温度如果接近上表所给参考值最高气温时应放风。放风时,应该先放顶风,如果温度继续升高,则要放脚底风;夜间温度降到5℃以下,而外界高于10℃时,可暂缓盖草苫;空气相对湿度过大时,可通过通风和覆盖地膜降低湿度,浇水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大水漫灌。

5  水肥管理

水肥管理的原则是前促后控。前促,即在7月中旬前要“施足肥料灌足水”,达到“枝繁叶茂长树快”;后控,即在7月中旬以后,要“控肥、控水、防止空长”,达到“形成花芽有保障”。

当新梢长到10~15 cm左右时,每株追施尿素50~100 g,同时叶面喷施0.3%尿素+0.4%硫酸二氢钾混合液,每10~15 d喷一次,连续两三次,定植前如果底肥充足,8月份以后到扣棚前不用再追肥了。9月—10月施1次有机肥加复合肥,用量为每0.067 hm2施1 000kg腐熟鸡粪和6 5kg硫酸钾复合肥。扣棚后,于果实膨大前期每株追施硫酸钾复肥50~100kg,同时每10~15 d喷一次质量分数0.3%尿素和硫酸钾混合液,连喷2次。

苗木定植后,树下覆盖地膜,于4月下旬和5月中旬分别浇水各一次,7月15日以后至落叶前严格控制浇水。扣棚前需要浇一遍水,需浇透,并覆盖地膜。直到果实膨大前期,可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再浇一次小水。

6  整形修剪

树形采用“Y”型整枝,以留侧枝为主。于5月中下旬选方位、角度和长度适宜的2~3个新梢做主枝,其余新梢都除去。6月上中旬,等新梢长到50~60cm时,剪除主枝顶端5~10cm,主枝上的直立旺枝需要反复摘心加以控制,过多过密的直立枝则要疏除,在落叶到扣棚前需要及时进行冬剪,主要对主枝延长枝进行短截,对背上枝适当疏除或利用,长放中庸枝,回缩下垂枝,剪除过密枝、病虫枝和枯枝。扣棚后,当新梢长到15~20cm时,喷洒300~400倍是多效唑溶液。

7  花果管理

金太阳杏自然授粉比较强,但在大棚内杏花开放时间短,棚内空气湿度大,花粉不容易扩散,不利于授粉受精,需要进行人工授粉或花期放蜂。对于弱花、晚花和小果、畸形果、并生果要及时疏除,长果枝一般留四五个果,中果枝一般留三四个果,短果枝一般留2个果,使果实在树冠中分布均匀。

8  病虫害防除

扣棚后发芽前,喷3°~5°石硫合剂,蚧壳虫严重时要加喷1次杀扑硫。花前喷120倍索利巴尔、300倍蚜虱净和300倍灭扫利混合液。花后10 d,喷700~800倍多菌灵。

杏树种植技术 
 

相关阅读

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|桂ICP备14001967号-1|栽培技术|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|种植技术|农药价格|肥料价格|养鱼技术|茶叶知识|种地网

GMT+8, 2025-5-1 08:02 , Processed in 0.036966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