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地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种地网 门户 种植资讯 查看内容

农业部举行“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”新闻发布会 增产有潜力 底线不动摇

2020-9-13 03:45| 发布者: 种地网| 查看: 625| 评论: 0

摘要:   1月24日,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就“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”举行新闻发布会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,农业部将切实增强责任感,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,从政策落实、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、科技 ...
  1月24日,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就“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”举行新闻发布会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,农业部将切实增强责任感,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,从政策落实、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、科技服务、新型经营主体、防灾减灾和责任落实等方面着手,加大力度,加强措施,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,力争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上年水平、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。


 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,今年冬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100万亩,苗情长势属近年较好的一年,为再夺夏粮丰收开了个好头。


  粮食“十连增”,继续增产有没有潜力?


  曾衍德说,“十连增”的起点很高,高位爬坡非常艰难,继续增产潜力有没有?回答是肯定的。从技术和工作的角度看,挖掘潜力主要有三方面:


  一是科技增产有潜力。目前,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0%~80%,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~2次品种更新,同时通过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,突破制约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,集成推广区域性、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,单产可提高15~20公斤/亩,增产潜力在500亿斤以上。


  二是地力增产有潜力。按照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(2011-2020)》,到2020年底,新建高标准农田8亿亩,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2亿亩。同时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、有机质提升等项目,提升基础地力水平。据专家测算,高产田更新提质后亩产可提高5%,中低产田改造后亩产可提高20%,新增生产能力1000多亿斤。


  三是防灾减灾有潜力。近10年,我国粮食每年因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损失1000多亿斤。减损就是增产,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,减少灾害损失的空间很大。


  曾衍德表示,以上几个方面潜力的挖掘和发挥,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,提升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


  国家粮食安全20字战略,该如何理解?


  曾衍德说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“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”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是着眼我国国情、农情和粮情提出的新战略,内涵丰富,要求具体。我的理解有三点:


  第一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要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粮食消费需求实际,确定科学的、可行的粮食自给率目标。我们提出要保住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底线,最基本的目标,就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。目前,稻谷、玉米、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占现有粮食产量的90%以上,保住了谷物,国家粮食安全就有了基础。最核心的目标是保障口粮安全,这是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。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是基本百分之百,不能说是绝对百分之百。有一些品种调剂,比如说强筋小麦,可以适当进口一点。


  第二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最根本的是要确保产能的提升,就是藏粮于地。


 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,结合农业综合开发、土地整治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、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,改善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,加强耕地质量建设,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、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;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产粮大市大县,在抓好13个粮食主产省的同时,重点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,完善利益补偿机制,让种粮大县经济上得实惠,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、生产水平高的粮食核心产区。


  第三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,提高单产水平。目前,从农业部门的工作来讲有两条:第一条,加快农业科技创新,特别是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,加快选育一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。第二条,加快推进集成技术的推广,重点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,特别是要扎实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,尽快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、不同作物的成熟技术模式,推进良种良法配套、农机农艺结合,进一步挖掘科技增产的潜力。


  耕地多出2亿亩,粮食安全压力小了吗?


  曾衍德说,耕地面积增加,只是账面数字的变化,实际耕地还是这么多。一定要防止两种倾向:一是不要以为耕地数量增加了,耕地红线就不守了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农民可以非农化,但耕地坚决不能非农化。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、城镇化推进,耕地资源约束将更为趋紧,耕地红线必须始终坚守,这既是保障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,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所在。


  另一个是不要以为耕地数量增加了,测算下来单产水平降低了,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就不需要耕地面积的保障了。近10年,我国粮食单产提高了近70公斤/亩,2013年已达到358.5公斤,但我国的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,不要认为粮食安全就不需要这么多耕地来支持,这个问题必须明确。


 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。从农业部门的职责来讲,有两项工作要抓紧抓好。一是积极参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。与国土资源部门密切合作,全力抓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,在此基础上建立永久基本农田“划、管、用”机制;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和标准。二是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。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重金属污染耕地、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综合治理,整合土壤有机质提升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,以培肥地力、养分平衡、土壤改良、耕地修复、农田节水为重点,集中投入、连片建设,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。


  突破性技术不多,粮食单产还能提高吗?


  曾衍德说,耕地资源约束越来越强化,粮食只能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。依靠科技,现在还没有突破性的品种,靠单项技术来大幅提高单产也不是很现实。农业部从2008年开始开展粮食高产创建,就是以万亩田为示范片,集成现有的实用技术,效果非常好。下一步主要是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,打造一个升级版,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。


 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,与高产创建是一脉相承的,是高产创建的升级,体现在:一是目标的升级,把高产创建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到模式攻关中,展示在更大区域、更大范围里,进行技术提升;二是力量的聚合,高产创建是以基层农技人员为主,模式攻关集合了教学、科研、基层推广人员、新型经营主体等多方面,是一个整合的力量;三是范围的扩大,过去是万亩片,现在要搞生态区,把成熟的技术模式适用于相似的生态区。


  目前,农业部已经制定了涵盖东北、黄淮海、长江中下游、西南西北四大区域,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,涉及玉米、小麦、水稻、马铃薯、油菜5大作物,以不同的主推技术为核心的58个区域性、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。今年在50个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和5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全面推广应用,打造一批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。


  农民增产不增收,主产区种粮越多越吃亏,难题怎么解?


  曾衍德说,抓粮食生产有“两怕”,“一怕”老天不帮忙,抗灾减灾任务重;“二怕”粮价不高,农民不愿种。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。农民只有划算才种粮,不划算就不种。国家已公布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,每斤提高0.06元,达到1.18元,近期还要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;中央已明确实施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试点,探索完善价格形成新机制;按照“稳定存量、增加总量、完善方法、逐步调整”的要求,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,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、良种补贴、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,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主产区倾斜;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,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,让农民感觉到种粮有干头、有赚头。


  曾衍德认为,解决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问题,核心是利益调节。现有政策主要是“加、减、建”三个字。“加”,就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补力度。中央财政从2005年开始,实施了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,去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达到320亿元。“减”,主要是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。2011年,已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,同时降低基建投资配套比例。“建”,就是要加强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今后的政策将着力研究“补”和“联”。“补”,就是补偿主产区生产的商品粮,由中央财政、主销区、主产区共同承担;“联”,就是要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联动机制,鼓励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、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关系,全面提高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。


 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,今后谁来种地?


  曾衍德说,这些年,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以后,农村空心化、农民老龄化、农业兼业化趋势在一些地方非常明显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,今后谁来种地?解决这个问题,农业部将重点抓好一个前提,推进“两新”。


  一个前提,就是推进土地规范流转。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,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,有条件的地方,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。特别要说明的是,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粮食生产,尽快制定准入和监管办法,限制土地“非粮化”,禁止“非农化”。


  抓好“两新”,一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,推动出台市场准入、税费减免、资金支持、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。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发展社会化服务。主要是推进合作式、订单式、托管式、承包式等服务模式,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集中育秧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公益性服务,探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。


  粮食“十连增”,为什么进口量也在增?


  曾衍德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:


  一是国内的确需要。我国人口众多,生活水平提高了,城镇人口增长,消费量增长很快。粮食“十连增”以后,总量基本平衡、结构性紧缺的状况依然存在,这就存在一个品种调剂的问题。比如说大豆,进口大豆一个目的是满足食用植物油的需求,但更主要的是满足畜牧业饲料需求。再比如大家关注的谷物品种小麦,我国每年产量2400多亿斤,可以满足国内需要,但食品加工也需要进口一些强筋小麦。现在进口量相对于国内产能不到2%,是可控的,也是安全的。


  二是国际上粮价的确比较便宜。2010年以来,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。去年第三季度国内小麦、玉米、晚籼稻价格,比配额内进口缴税后价格分别高5%、6%、25%。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,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,是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,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、弥补国内供求缺口的可行途径,既符合我国国情,也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趋势。


  曾衍德表示,尽管粮食进口量还要增长,但保住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底线是不会动摇的,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也是不动摇的。

相关阅读

桂公网安备 45010702000689号|桂ICP备14001967号-1|耕种帮手机版|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由网友供稿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|种地网

GMT+8, 2024-4-27 09:57 , Processed in 0.173585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